说到中式生活,大概孩子们会联想到早餐,我们吃大饼油条稀饭,那就是中式;如果是牛奶面包,那就是西式。为了让孩子更直观的了解传统文化,11月7日下午,在和平桥街道及北濠桥社区领导的支持下,一场“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”的座谈会在和平桥街道会议室进行。
带给孩子们的首先是最直观的服饰——汉服。“汉服的袖口宽大,象征天道圆融;领口直角相交,象征地道方正;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,象征人道正直。一件衣服,蕴含着天地人三道,包含了我们民族的智慧。你们能说出自己身上衣服的含义来吗?”孩子们都摇头了。
摇头没关系,下面就交给今天的第一位嘉宾——王浩然,一位80后的年轻人,南通市级非遗项目缂丝技艺传人,被誉为当代缂丝界“二王”之一的南通缂丝名家王玉祥先生的孙子。这位年轻人上月底刚刚出席了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IOV(联合国科教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)世界青年大会,大会有52个国家170个民族300多位青年代表参加,开幕式上,王浩然着汉族礼服,代表中国作了《以承袭传统重塑中式生活艺术》的发言,并在会议上荣获了“优秀青年传承人大奖”。同期,他还参加了由文化部和南京市政府支持,由中央编译出版社、中国艺术研究院、现代快报主办,南京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“中国南京非遗保护与创新论坛”,并作为青年传承人代表发言,内容为“青年与传统的关系”。而他今天的话题也是从衣冠开始。
为了让孩子坐得住,他制作了幻灯片,可爱的Q版大明衣冠图还是能吸引孩子的。而为了配合解说,学堂的老师充当模特,现场进行展示。《敏求传统,长养精英气质》是王浩然今天的话题,他从服饰开始,讲到中国传统文化,这当中,也少不说到本土的传统工艺,如板鹞、蓝印花布、仿真绣、缂丝,说到张謇先生、沈寿先生。也许与这些年来的经历有关,他对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,提出了“中式生活”的概念,认为父母就是传统,传统是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的,是在平常生活中熏陶出来的。而今传承的重任已经落到了青少年肩上,因此,年轻人应该迅速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感情。
而接下来的古琴演奏,更是让孩子们在现场就感受了一回“中式生活”。王娅妮,90后的大学生,师承梅庵琴派传人之一的王永昌先生。王先生也是江苏省和南通市的非物质类文化遗产——梅庵古琴的传承人。王娅妮今天带来的曲子便是梅庵派的代表琴曲《关山月》和《秋夜长》。
感谢这两位年轻的嘉宾,用语言和音乐来演绎着青年与传统的关系。而听众中,除了我们学堂的孩子外,有来自电大的支教自愿者,有二附、实小及实验中学的师生,还有苹果娃娃国学网站的年轻人,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复兴传统文化的希望。
对孩子来说,今天的课上得实在是长了些,感觉有些乏了。不过,一说结束,他们可来了精神,居然拥上来和我们合影。有一点可以肯定的,他们可不是冲着我们,而是冲着我们身上的那套汉服。不管这些孩子有没有记住“汉服”两个字,但是我知道,他们的潜意识里明白,这是世上最美的衣服,他们在骨子里都向往着这份中式的美丽。孩子们,相信有一天,你们会明白这样一句话:中国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
曲终人不散,仔细看看这面料、这做工,我们还有些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教育的话题没有说完……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