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知止堂

春风诵罢茶烟散,齿颊犹存上古香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中庸 诚明章/尽性章/致曲章》解说  

2010-01-13 22:21:20|  分类: 藏经阁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诚明章

原文:

自诚明(1),谓之性(2);自明诚,谓之教(3)。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

注释:

(1)自:从。诚明:从至诚而达到明达。(2)性:指认识本性来修道的过程。(3)教(jiao4):指通过教化、学习而达到至诚的修道过程。

译文:

从至诚而达到明达,这是从认识本性来修道的过程;从明达而归于至诚,这是通过教化、学习来修道的过程。能够达到至诚,也就能够明达;能够确实明达,也就必然可以至诚。

说解:

“学问思辨行”是学道、修道的过程,从何处开始呢?第一种方式是,从自己的至诚开始,认识自己的本心、本性,使本心、本性不受任何遮蔽,而与道义合一,由此而达到自知、知人的境界,便可以说是“明心见性”了,这是由内而外的方式。第二种方式是,从明白事理开始,通过学习、感悟而达到至诚的境界,从而认识本心本性,这是由外而内的方式。

人之初生,天性本是至善、无私的,朱子称之为“天理”,阳明子称之为“良知”,我们这里称之为“本心本性”。将这种至善、无私的本心本性显现出来,而毫无遮蔽,便可以明达,一旦有一丝一毫的遮蔽,便非“随心所欲而不逾矩”的境界。自从一个人出生之后,便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,因此而使自己的本心本性很容易被遮蔽,或者被名利、得失而遮蔽,或者被所处的时间、空间所遮蔽,或者被知识、习惯所遮蔽,如果能把这种遮蔽本心本性的东西去掉,也就能显现出至诚的本心本性。

本心本性,人人具备,只有是否被遮蔽以及被遮蔽的程度的不同,所以,不必说“自诚明”是只适合于圣人的方式、“自明诚”是只适合于贤人的方式。君子的修养,既需要从认识本心本性入手,也需要从去掉外在遮蔽入手,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既诚又明、既明又诚的境界。具有了“诚心(明德)”,还需要“明之(明明德)”;“所明之德”出现了偏颇、不足或者错误,还需要看看究竟是否被外事外物遮蔽住了。至诚的人必然能够明达,明达的人必然能够至诚。如果说“自诚明”是“明性”的方式,“自明诚”是“去蔽”的方式,那么,“性明”便自然“无蔽”,“蔽去”便自然“性明”。无论是“明性”还是“去蔽”,都需要学习修养,都可以通过教化使人知道。

 

尽性章

原文:

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(1)。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;能尽人之性(2),则能尽物之性;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(3);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(4)。

注释:

  (1)为(wei4):乃是。其:自己的。性:与生俱来的天生本性。(2)人:指所有人。(3)赞:帮助。化育:化生并养育。(4)与天地参:和天地一起发挥作用。

译文:

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人,才是能够尽自己本性的人。能够尽自己的本性,就能尽众人的本性;能够尽众人的本性,就能够尽万物之本性;能够尽万物之本性,就可以帮助天地来化生并养育万物;可以帮助天地来化生并养育万物,就可以和天地一起发挥作用。

说解:

不为任何外事外物所遮蔽或影响的心,才是本心,这样本心才符合本性。假如有一点遮蔽或影响,便不再是本心,便不符合本性。因此,修身必须以明白自己的本性为基础。任何人的本心都是符合本性的,能够完全彻底地明白了自己的本性,也就能推己及人而明白他人的本性,从而准确地判别他人的本性是否受到了遮蔽或影响,然后告诉他是怎样受遮蔽或影响的。

人的本性是无私的,万物的本性也是无私的。天无私地覆育着大地、人类以及万物,大地无私地承载着万物、人类以及上天,日月无私地给天地人间带来光明;花草树木,不是为了得到名利、地位而生存,鸟售虫鱼,不是为了享乐而侵害其他生物。因此,能够完全明白人的本性,也可以推知万物的本性,从而不侵害万物的本性,而使之自然而然的生存繁衍。

当我们明白了他人的本性、万物的本性之后,便可以知道,天地、万物、人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,本来都是一种自然而然、相互依存、荣辱与共的关系;便可以知道,宇宙之间的万物,都是在各自按照自己的本性而存在并生息或运行着,人不去侵害天地万物,天地万物也就可以不受任何影响地生生不息。其实,我们并非真正能够帮助万物,只要我们不侵害万物,万物便能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。

人生于天地之间,与万物并存共在,相互依存。如果没有特殊情况,虎狼不吃其他动物的肉,会被饿死,但是,其他动物并不会因为虎狼的存在而被灭绝;兔子不吃草,会被饿死,但是,并不是说因为兔子吃草,草就会灭绝;虎狼死后,尸体又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,或者变成草木的肥料。天地无私,万物因此而生生不息;人类能够无私,能够明白万物的本性而且不伤害万物的本性,难道不是与天地生化万物具有同样的功效吗?

能够明白自己的本性,推而至于他人的本性、万物的本性、天地的本性,那么,天地之心便得以立,生民之命便得以立,往圣之绝学便得以继,万世之太平便得以开,由此而达于心物合一、天人合一。所以,《道德经》说:“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”王若是不明本性,不尽本性,便不能明白他人之本心、万物之本心、天地之本心,便只能被个人私心、私情、私欲所遮蔽,又怎么能明白什么叫做道德、什么叫做仁义呢?又怎么能不争不夺、不伤害他人、万物的本性呢?

 

致曲章

原文:

其次致曲(1)。曲能有诚,诚则形(2),形则著(3),著则明(4),明则动(5),动则变,变则化。唯天下至诚为能化(6)。

注释:

(1)其次:另一种方式。致曲(qu1):致力于某一个方面。曲,局部。(2)形:表现于外在形象及言行上。(3)著:明显而可见。(4)明:真正了解自己而认识到自己的本心。自知曰明。(5)动:由外在事物而触动内心。(6)为(wei4):是。

译文:

另一种方式是从某个局部的善开始。在这个局部必须做到真诚,有此真诚便能显现于外在形象及言行上;这种外在形象及言行能显现真诚,就会使善心越来越显著可见;善心越来越显著可见,就能逐渐真正了解自己而认识到自己的本心;能逐渐认识到本心,就能由外在事物而触动本心,从而去恶归正、去伪存诚;坚持不懈地去恶归正、去伪存诚,就能使自己逐渐改变而自新;不断改变而自新,就能有朝一日豁然贯通而达到根本性的升华。只有天下最为真诚而无一丝一毫虚伪矫饰,才能有这种根本性的升华。

说解:

从“至诚”而达到“与天地参”的方式,是直接“明心见性”的方式,是“从内达外”的方式,是“由微至显”的方式。然而,天下人并非都能够直接“明心见性”,人数众多的人是在本心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情况之下的,这样的人有什么方式呢?可以采取这种由“致曲”而达到“至诚”的方式,这是从“局部”达到“全体”的方式,是“由外及内”的方式,是“由显至微”的方式。两种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达到“止于至善”、“心物合一”。

天下没有一无是处之人,任何人都必然有某一方面的善,即使是只有一个方面的善,那么,从这一方面作为切入点,只要有心向善,便可以从点到面,从小到大,其关键在于对这一点的引申与扩展却必须是真诚的。自我欺骗,欺骗他人,则自身修养不可能再有任何进展。有了真诚之心,才能在外在形象以及言行之中显现出来,而且也必然显现出来。这就像是用来取火的燧石,别人看不到其中有火,但是,只要一摩擦撞击便能使火迸发出来。当火花成为火苗的时候,也就显著可见了,但不可忽视的是,火苗是从燧石而得到的。燧石之中有火,好比人有本性;燧石摩擦撞击而生火花、成火苗,好比见贤思齐。

火能照明,但是,必须不断地添加燃料,就像“学不可以已”那样,一旦停止下来,火终究会熄灭。同时,人不能只像火一样,只去照人,而不能自照。“照人”能“使人知”并能“知人”,“自照”才能终究“自知”。“使人知”不是必然能够“被人知”,“知人”必须以“自知”为前提。能“自知”,然后“知人”,然后“使人知”,如此才能触动自己、勉励自己不断提高修养。一棵树,无论长得多高,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根应该扎在何处,那是不行的;一个人,无论知识多么渊博,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心性,那就不能算具有“自知”。

自外向内的修养方式,凭借的主要是来自内外的勉励,是从“被动”而转向“自觉”的过程,也是“习惯成自然”的过程。不断地勉励提高,外在的那些遮蔽心性的东西就逐渐减少,心性自然也就越来越能显现出来,这是一种“量”的改变,逐渐养成一种“习惯”。等到习惯的程度达到“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”的时候,便是“自然”的境界,也就是“豁然贯通”的境界了。这个过程可能长也可能短,甚至还会有反复、倒退,其中,有真诚的修养之心志,是关键之所在。

陆九渊《象山语录》卷一中说:“涓涓之流,积成江河。泉源方东,虽只有涓涓之微,去江河尚远,却有成江河之理。……如今虽位会其有极,归其有极,将来自会其有极,归其有极。然学者不能自信,见夫标末之盛者便自荒忙,舍其涓涓而趋之,却自坏了。曾不知我之涓涓虽微,却是真;彼之标末虽多,却是伪。恰似檐水来相似,其涸可立而待也。”这一段正好可以发明“唯天下至诚为能化”一句。顺着这个道理来讲,涓涓之流,知道源头,知道方向,成江河,成海洋,成天地宇宙又有何不可?我们所须做的,只是像那涓涓之水从源头流出一样,知道我们的一切修养都在自己的心性;像那涓涓之水奔流不息一样,知道我们一丝不苟地提高修养。就在水的流动过程中,它在自然而然地向江河海洋流淌,在向地下渗透,在滋润周围的万物,在散发到天地之间而成为宇宙的组成部分。我们有此“至诚”之心,我们的一言一行也就在时刻发挥着作用。

曾经看到,有的解释说,“尽性”的方式是圣人的修养方式,“致曲”的方式是贤人的修养方式,这种说法似乎是把圣人之性与贤人之性分开了,与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不合,与“人人可以成尧舜”不合。其实,“尽性”的方式,是使本心本性自然流露、显现,而不被外在事物所左右、遮蔽;“致曲”的方式,是使自己把遮蔽本心本性的东西去除,而使本心本性自然流露、显现。前者所讲的是“明心”之后的事,后者所讲的是“明心”的过程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714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