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知止堂

春风诵罢茶烟散,齿颊犹存上古香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中庸 问政章(四)》解说  

2009-12-20 22:12:39|  分类: 藏经阁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原文:

在下位,不获乎上,民不可得而治矣。获乎上有道(1),不信乎朋友(2),不获乎上矣;信乎朋友有道,不顺乎亲(3),不信乎朋友矣;顺乎亲有道,反诸身不诚(4),不顺乎亲矣;诚身有道,不明乎善(5),不诚乎身矣。

诚者,天之道也。诚之者(6),人之道也。诚者,不勉而中(7)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(8),圣人也。诚之者,择善而固执之者也(9)。

注释:

(1)道:不变的法则。(2)信乎朋友:被同志、同门的人所信任。(3)顺乎亲:与亲人和顺。(4)反诸身:反思自身。不诚:不是出于真诚之本心。(5)明乎善:察明本心善性。(6)诚之:使自己达到完全真诚的境界。(7)不勉而中(zhong4):不需要外来的勉励就能符合本心。(8)从容中(zhong4)道:自然而然、随心所欲就能符合道义。(9)固执:坚定不移地保持住。

译文:

处于下等职位的人,得不到在上等职位的人的信任,百姓就不可能心服口服而得到治理。要得到在上等职位的人的信任,有不变的法则,那就是,如果不能得到同志和同门的信任,就不可能得到在上等职位的人的信任。要得到同志和同门的信任,也有不变的法则,那就是,如果不能对自己的亲人和顺相处,就不可能得到同志、同门的信任。想要与亲人和顺,其不变的法则是,如果反思自身不是出于真诚之本心,也就不可能与亲人和顺。真诚的本心的修养有不变的法则,如果不能察明本心善性,也就难以达到真诚。

真诚的本心,也只是天道自然。使自己达到完全真诚的境界,是人所需要努力的途径。真诚的人,不需要外来的勉励就能符合本心,不假思索就能知道应该如何,自然而然、随心所欲就能符合道义,这也就是圣人的修养境界。使自己达到完全真诚的境界,也就是要选择至善的本心而坚定不移地保持住。

说解:

身在下位,以真诚之心来说话做事,结果会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得到上位的人信任,另一种是被上位的人所误解。被误解固然不好,但是,却难免。只要是确实出于真诚之心,那么,即使被误解,我们也无愧于心。在被上位的人误解的时候,即使所言所行是符合正道的,一时之间也难以用来治理百姓。所以,孔子说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求为可知也。”

要上位的人信任,除了自我的真诚之外,也有途径可寻,那就是真诚对待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同门的人,与他们的关系处理不好,不必说难以得到上位的人的信任,即使得到信任了,也必然是势单力孤而难以成功地做事。同志与同门的信任,相对于自己的亲人来说,又稍微远了一步,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父母、子女都不信任我们,即使得到同志同门的信任了,也会有后顾之忧。如何取得亲人的信任呢?只能从自己的本心本性上的修养做起:我们自己的言行是否出于名利的诱惑?是否出于自己一时的冲动?是否出于外在的强迫与威胁?是否自己尚有私心私意?是否自己的方式方法不当?是否自己所作所为还不够真诚、尽力?总之,如果不能察明自己的本心本性,就难以得到亲人的信任。

真诚的本心从何而来呢?与生俱来。真诚的本心为何会常常被遮蔽呢?因为我们总是生活在名利、得失、生死、好恶、诱惑、威胁之中,其中的任何一方面,都会使我们的本心被遮蔽。因此,如果被外在的任何东西所遮蔽,便不再是本心。本心是自然而然的,不增不减的,所以,真诚,不需要凭借思索而得到。假如说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、赞许、奖励才去表现“真诚”,那么,这种“真诚”已经带有了名利的因素;假如是凭借思索而去表现“真诚”,那么,我们就有可能会被所知所见的偏狭不全而产生错误或不足。孔子“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”,这也就是达到了“诚”的境界,也就是圣人的境界。真诚,很容易,但是,又非常之难。说它容易,是因为任何人生来就具备;说它非常难,是因为我们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所遮蔽。所以,真诚需要不断地修养自己的正心、定力。朱子说: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便是这种修养的重要方面。

 

原文:

  博学之,审问之(1),慎思之(2),明辨之(3),笃行之(4)。有弗学(5),学之弗能,弗措也(6)。有弗问,问之弗知,弗措也。有弗思,思之弗得,弗措也。有弗辨,辨之弗明,弗措也。有弗行,行之弗笃,弗措也。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(7)。

注释:

  (1)审:审慎地,仔细而深入地。(2)慎思:真诚而严谨地思考。(3)辨:对正误、是非加以区别。(4)笃(du3)行:全心全意地落实在行动上。(5)弗(fu2):不。(6)措:停止。(7)虽:即使。柔:弱。

译文:

  广泛地去学习,仔细而深入地给自己提出问题,真诚而严谨地进行思考,对正误、是非加以明确的区别,全心全意地落实在行动上。有的人不去学习,要学习而没有达到变成自己的能力的程度就不能停止。有的人学习了却不给自己提出问题,提出问题了却没有真正弄明白就不能停止。有的人不进行思考,要思考而没有得到收获就不会能止。有的人不去区别是非正误,要区别是非正误而没有明确就不能停止。有的人不去落实到行动上,要落实到行动上而没有全心全意、尽心尽力就不能停止。如果别人能够尽一分心力,那么,自己就尽百分的心力;别人能够尽十分的心力,那么,自己就尽千分的心力。果真能够按照这个途径去做,即使是愚昧的人也一定能聪明起来,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能刚强起来。

说解:

  这里所告诉我们的是“择善而固执”的方法。“学问思辨”四个方面是“择善”,“笃行”是“固执”。

  “博学之”,就是没有任何不可学,只要是符合道义的都可以学,天道、地道、人道可以无所不学;就是没有没有任何时间、地点、人事不可学,有一颗真诚的求学之心,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,见人之善需要学,见人不善则自己注意避免也是善于学的体现。这样的学习累不累?需要注意的是,有求学之心,而把学习当成吃饭、睡觉一样,不是为了名和利而去学习,也就不会有累的感觉。

  “审问之”,不是去审查诘问别人,主要的是需要仔细深入地问自己:所学的东西究竟应该怎么理解,自己从中究竟能学到什么,自己的理解究竟是否符合道义或者本来的意思。人们在学习中常犯的错误,一是先居高临下地审判别人或所学的东西,这样一审判就构成了对立的甚至排斥的情绪,那么,所能学到的东西就大大减少了,甚至有可能什么也没有学到;二是没有将心比心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、学习,不去问自己从中能学到什么,而总是站在旁观的立场,而不把学习与自己联系在一起,甚至站在旁边指手画脚;三是对所见所闻的东西浅尝辄止,根本没有理解或者理解错了、偏了,甚至有时候故意向不好的方向去理解,乃至曲解,这就不是“择善”的态度了;四是不先向自己提问,而是直接去问别人,这是不尊重别人,更不尊重自己。

  “慎思之”,就是要用真心去思考,严谨地去思考。任何人的本心都是一样的,所不同的是被遮蔽之后的表象。“思”字从“心”、从“田”,从这个字的构成来看,思考就好比是选择良种而播种在自己的心田之中。思考的过程,是把所学的东西与自己的修养结合起来的过程。为了博得名利而去思考,不符合本心;不严谨地思考,好比是播种时不认真仔细;不加思考,则好比是对种子不加选择,或者根本不播种。

  “明辨之”,所指的不是去辩论,而是要明确地区别是非正误。因为这里用的是“辨”字,而不是“辩”字。如果不能“明辨”出是非正误,也就不能说是“择善”。怎样才能做到能“辨”而且能“明”?一是需要从本心出发去辨,撇开好恶之心、名利之心,这是适合于任何人的方式;二是需要根据往圣前贤之说去辨别,而避免臆断,这也是一般人都可以用的方式;三是需要根据千古不变的道义去区别,“敬畏圣人之言”,这是达到一定修养境界的人可以采用的方式。不能只根据成败来进行辨别,因为那是“胜者王侯败者贼”、“以成败论英雄”的错误做法。

  “学问思辨”是“择善”,而“择善”之后如果不“笃行”,也将会是空谈。“笃”是“固执”的体现,“行”是“择善”的落实。人人都愿意得到他人以及社会对自己能够以善相待,但是,我们又常常自己不能从自己以善待人做起;人人都知道“学无止境”,但是,我们又常常自己停止下来。不学、不问、不思、不辨、不行的,大有人在,这样的人当然无法拥有君子的修养;学习君子之道的人,如果不能“自强不息”而且“始终如一”地对“学问思辨行”持之以恒,也难以成就君子之道。所谓“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”便是如此,浅尝辄止,好比是挖井而不见水,白白耗费工夫而不会有效果。

    人的资质有所不同,人的年龄、阅历也有所不同。也许有人会认为自己资质愚陋,因此而有自我放弃之心,然而这一放弃,便永远断绝了向君子之道迈进的可能性。孔子称之为“自画”,孟子说这是“不为也,非不能也”。愚陋、柔弱的人确实存在,治疗愚陋、柔弱的方法只能是“学问思辨行”,不这样,便好比是有病之后虽然知道有良药却不用,病怎能痊愈?孔子说过:“夫一仞之墙,民不能逾;百仞之山,童子升而游焉,陵迟故也。”能持之以恒,知道自己愚陋、柔弱,那么,比别人更用心用力,终究能够使自己变得明达、刚强。因此,聪明睿智的人需要全心全意,愚陋柔弱的人同样也需要全心全意,只有全心全意才能叫做“笃行”。 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