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知止堂

春风诵罢茶烟散,齿颊犹存上古香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中庸 无息章》解说  

2010-01-27 21:05:47|  分类: 藏经阁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原文:

故至诚无息(1)。不息则久,久则征(2),征则悠远(3),悠远则博厚(4),博厚则高明(5)。博厚,所以载物也(6);高明,所以覆物也;悠久,所以成物也。博厚配地,高明配天,悠久无疆(7)。如此者,不见而章(8),不动而变,无为而成(9)。 

天地之道,可一言而尽也(10),其为物不贰(11),则其生物不测(12)。天地之道,博也,厚也,高也,明也,悠也,久也。今夫天,斯昭昭之多(13),及其无穷也(14),日月星辰系焉(15),万物覆焉。今夫地,一撮土之多(16),及其广厚,载华岳而不重(17),振河海而不泄(18),万物载焉。今夫山,一卷石之多(19),及其广大,草木生之,禽兽居之,宝藏兴焉(20)。今夫水,一勺之多,及其不测,鼋鼍蛟龙鱼鳖生焉,货财殖焉(21)。《诗》云(22):“维天之命(23),於穆不已(24)。”盖曰(25),天之所以为天也(26)。“於乎不显(27),文王之德之纯(28)!”盖曰,文王之所以为文也,纯亦不已!

 

注释:

(1)无息:没有停止的时候。(2)征:显现在外面。(3)悠远:连绵不断而且恒久。(4)博厚:广博而且深厚。(5)高明:高大而且光明。(6)所以载物:用来承载万物。(7)无疆:没有边际。(8)不见(xian4)而章:不自我显现却能使人显而易见。(9)无为(wei2):不有意作为。(10)一言而尽:用一句话完全表达出来。(11)为(wei2)物不贰:对待万物没有不同之处。(12)不测:无法计算。(13)斯:如此。昭昭之多:人们可见的光明就这么多。(14)及其无穷:至于它无穷无尽的时候。(15)系(xi4)焉:悬挂在其中。(16)一撮(cuo1)土之多:就那么一点土地。(17)华(hua4)岳:指五岳之中的西岳华山。不重(zhong4):不感到沉重。(18)振:包容。(19)一卷(quan2)石之多:像一个拳头那么大的石头。(20)宝藏(zang4)兴焉:宝藏产生于其中。(21)殖焉:在其中源源不断地产生。(22)诗:指《周颂·清庙之什·维天之命》。(23)维:同“唯”,只有。(24)於(wu1):叹词。穆:深远的样子。不已:没有停止的时候。(25)盖:大概是说。(26)天之所以为天:天能够成为天的原因。(27)於乎(wu1 hu1):呜呼。不(pi1)显:非常显著。不,通“丕”。(28),文王:指周文王。纯:纯粹无染。

 

译文:

所以说,最高的真诚没有停止的时候。不停息就可以持续得长久,持续得长久就可以显现于外面,能够显现于外面就可以连绵不断而且恒久,连绵不断而且恒久就可以达到广博而且深厚的程度,广博而且深厚就可以高大而且光明。广博而且深厚,就可以用来承载万物;高大而且光明,就可以用来庇护万物;连绵不断而且恒久,就可以用来成就万物。广博而且深厚,是与大地之道相匹配的;高大而且光明,是与上天之道相匹配的;连绵不断而且恒久,就可以达到无穷无尽、无边无际。能够像这样,就可以不自我显现却能使人显而易见,不有意鼓动就可以使万物变化,不有意作为就可以使万物成就。 

天地之道,可以用一句话完全表达出来,它对待万物没有不同之处,那么,它所生育的万物也就无法用数字来计算。天地之道,是广博的,深厚的,高大的,光明的,连绵不断的,恒久的。如今那苍天,看起来就是人们所看到的这样一点光明,至于它达到无穷无尽的时候,日月星辰全都悬挂在其中,万物都在它的遮护之下。如今那大地,看起来就是人们所看到的这样一点土地,至于它广大而且深厚的时候,承载西岳华山却不感到沉重,包容河流海洋而不会泄漏,万物都承载于其上。如今那山,看起来就是人们所看到的这样像拳头的一块石头那么大,至于它达到宽广高大的时候,草木在上面生长,禽兽在其中栖息,宝藏在其中产生。如今那水,看起来就是人们所看到的这样像一勺子水那么多,至于它达到不可测量的时候,鼋鼍蛟龙鱼鳖都生存在其中,货物财宝就在其中源源不断地产生。《周颂·清庙之什·维天之命》中说:“只有苍天之运命,深远而且不停息。”大概是说,因为这样,所以苍天曾能成其为苍天。又说:“文王道德何纯粹,光辉灿烂照人间。”大概是说,周文王能够成为被人尊敬的周文王,因为他不断地使自己道德趋于纯粹。

 

说解:

“至诚”就在我们的本心本性,这种本心本性不会增减,更不会消失,所以,它是不会停息的。我们不能明心见性,也只是因为本心本性被外物所遮蔽而已,并非我们的本心本性失去了。

“至诚”既然不会停息,那么,我们不断地在明心见性上去下工夫,也就能够长久地保持本心本性的澄明清澈。在我们遇到外事外物之前,喜怒哀乐不会产生,自然就是一种至诚状态;在遇到外事外物的时候,稍微一动念头,便不使自己从名利得失上去对待。这样,时间久了,便能习惯成自然。在习惯成自然之后,那种内在的本心本性,自然而然地就能显现于外面。所言所行可以符合本心本性而无邪念,一举一动可以不陷入患得患失之中,这样的作为,当然能使他人逐渐的发现、感知。自己的本心本性越来越不受外在事物的遮蔽,至诚显现在外面的越来越多,也就越能使至诚连绵不断,而且本心的澄明清澈也越来越保持得长久。至诚而不间断,至诚而持久,至诚之道也就积蓄得越来越广博深厚。本心越来越纯粹,本性越来越澄明,当然明德显现的范围就越来越广大,也就越来越不易被外事外物所遮蔽。因为深厚,所以能高;因为广博,所以能明。高是什么样的境界?上达于天,下通于地,旁通于他人万物,即所谓“与天地合其德”。明是什么样的境界?自知,知人,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不能感知,即所谓“与日月合其明,与鬼神合其吉凶”。

至诚之道就像大地一样广博深厚,是能够承载万物的前提。大地所承载的,不仅仅是地面上的人与万物,在地球之外的一切,无不在其承载的范围之中。地球也只是在自我存在着,而且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已,并非有意要去承载一切,更不是有意要拒绝任何事物。至诚之道就像上天一样高大光明,是能够庇护万物的前提。上天所庇护的不仅仅是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人与万物,宇宙间一切莫不在其庇护之中,但是,人与万物也只是在天地之间自我存在着,生息着,上天并无意于使某个事物永恒或者夭折。我们效法天地之道,也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存在,尽我们自己的本分,去除私心之后,不仅人世间的毁誉得失不会遮蔽本心本性,而且因为不扰乱、不损害万事万物的本性而使万事万物自然而然地存在、生息。

至诚之道不会停息,所以,也能连绵不断而且恒久。如果广博深厚是地道的体现,高大光明是天道的体现,那么,连绵不断而且恒久则是人道的体现。其实,天道、地道、人道没有什么不同,只是因为人的认识与分别才有了不同的名称。从人来说,天在上,所以是人类的庇护者;地在下,所以是人类的承载者;人在天地之间,天地是人的一部分,人也是天地的一部分,只因为我们常常遇到外事外物而使至诚的本心被遮蔽,所以,效法天地之道使使自己“与天地同德”的原则。天无私覆,地无私载,是不间断的,是永恒的,人坚持至诚之道,也将与天地一样不损害万物的本性,万物也就因此而生生不息,并非是天地刻意地成就万物,人也不需要刻意地去成就他人、万物,也只有这样,才能行善而不至于自傲、自恃、自矜、自伐,也不会把行善当作额外的负担。

宋人陈淳《中庸口义》中说:“不见而章,是不待有所示,而功用自然章者,此处与地一般;不动而变,动则犹有形迹,至于不动,则如天之变化万物无形迹,此处与天一般;无为而成,有所为而成,尚有形迹,无所谓而成,其功用至于悠久,自不见其形迹,此以悠久无疆言之也。”处在人人之下,而成为众人立足之地,仁善就在其中,大地不曾自我夸耀其功。日往月来,月往日来,寒暑交替而万物自生自化,上天不曾刻意作为。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长其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”天地无为,只是不伤害万物本性,而使万物自成,只是依其本性为其所为,不曾有意谋求功利名誉,人既效法天地之道,所以,也应当只是以至诚之道而为所当为,不伤害他人本性,而使人自成。

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天地之道,那么,只是天地以至诚之道使万物生生不息而已。天地对待万物,只是一片至诚之心而已,由此而成己、成物,君子效法天地之道,也只须从六个方面去效法,那就是:广博、深厚、高大、光明、不间断、恒久。“至诚”的本心本性,本来就具备这六个方面,所以,能明心见性,也只是从这六个方面去做;要明心见性,也只须从这六个方面下工夫而已。

我们眼睛所见到的天总是有限的,但是,日月星辰无不在其中,万事万物无不在其间;我们眼睛所见到的地总是有限的,但是,三山五岳、江河海洋无不在其上。人的至诚之心,本来就像天地一样,可容日月清晨、万事万物,可承载一切,当我们没有明心见性的时候,便好比我们眼睛所见到的天地;当至诚之心被遮蔽的时候,便好比是井底之蛙了。

即使我们不能达到天地之道的境界,总可以像山水一样吧?一块一块的石头都不算大,但是,日积月累,足以成为高山,而使草木生长于其上,使禽兽生息于其中,使宝藏埋藏于其下;一滴一滴的水都不算多,但是,积少成多,足以成为江河海洋,而使生物生长于其中,使珍珠宝贝产生于其中。所以,即使我们不能成为圣人,总可以成为君子吧?即使我们不能成为君子,总可以做一些仁义之事吧?即使我们不能明心见性,据德依仁而行,总可以无损于君子之道吧?如果不这样,那也只能像孟子所说的:“是不为也,非不能也。”

天能够成为庇护万物的天,只是因为他“至诚不息”而达于高大而且光明;文王能够成为一代圣王,只是因为他“至诚不息”的道德修养而达于纯粹无染。能明心见性,便能合天道;能不断修养,便能近天道。能至诚不息,便能成圣成王;如果无至诚之心,或至诚常被遮蔽,悖道之事必多,恐怕自误误人之事不会少。宋人陈孔硕《中庸讲义》中说:“大意盖言天地圣人,皆得此实理,无有驳杂,无有间断,始能有此功用耳。”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7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